顺应文旅消费新特点做好“流量”变“留量”文章
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文旅消费总量稳步增长,越来越多下沉市场旅游目的地受到欢迎。各地应顺应消费新特点,着力让“流量”变“留量”。
“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的结构特征愈发显现。文化和旅游部指出,县域旅游市场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多个三方平台数据也显示,从旅游订单的同比增幅看,县域市场快于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快于一二线城市。这既与基数有关,也是居民追求个性化、更具性价比消费的体现。此外,社交媒体传播让“小城故事”实现更广泛的触达,四通八达的高铁重新定义“周边游”,都为游客探索更多小众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必要条件。
下沉市场旅游资源仍有很大挖掘空间。一方面,居民出游和消费的意愿持续提升,为其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这是在去年高基数情况下实现的稳步增长。在满足出行意愿的基础上,小众目的地与居民出游呈现的个性化、多元化偏好特点相互契合。
另一方面,我国仍有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且有特色的地方。近两年,“山东淄博烧烤”“贵州黔东南‘村超’”“河南许昌胖东来”等现象级文旅热点频现,“味蕾游”“演唱会+”“体育+旅游”等成为年轻人出行新风潮,实现了当地旅游市场发展和居民旅游消费的双向奔赴,是旅游下沉市场抓住自身特色谋发展的经典案例。当然,后来者要实现“突围”必然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
此外,面对日益繁荣的旅游下沉市场,如何让“流量”变“留量”,既吸引新客又攒下回头客,是地方普遍关注的又一焦点。对此,尽快补齐食、住、行、游、购等方面的服务短板,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是行业共识。可以预见,丰富下沉市场的文旅消费产品和场景,在未来将大有可为。这也将为当地带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和创业创新的发展新机遇。
记者 江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