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证假章犯罪产业化多元化网络化

本报讯(记者 孙莹)西城区人民法院日前通报,该院5年来共审理涉假章假证类犯罪案件146件,对206名被告人判处刑罚,案件总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并出现了犯罪产业化等新特点。

一起典型案例中,待业在家的男青年孙某,偶然听说一些没有特种作业资格的人想通过伪造证件从事相关工作,但此类证件专业性强且查验程序严格,很难“以假乱真”。孙某动起歪脑筋,几个月间伙同他人伪造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等共计18700余个,并委托在电脑论坛认识的网友,设计多个虚假的国家机关网站、网页,用来为假证“验真”。最终,孙某因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近年来,涉假章假证类违法犯罪出现了犯罪链条产业化、制假种类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化等新特点。”西城法院副院长王元田介绍,这类犯罪不再是一个或几个不法分子“单打独斗”,形成了黑灰产业链条,从组织策划、伪造变造、广告宣传到代理分销,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协同作案,违法犯罪活动更加隐蔽和复杂。据统计,该院近年审理的涉假章假证类案件中,超过70%存在跨地域犯罪团伙作案的情形。

另一方面,制假种类也越发多样化,从公安消防、国土资源等政府部门及金融、房地产公司企业的印章,到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医师证、特种作业证等证件。名目繁多、种类庞杂的假章假证与民生重点领域息息相关,也导致衍生犯罪频发。

王元田表示,涉假章假证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还表现为衍生下游犯罪的“次生危害”。比如利用伪造的军人证、警官证进行招摇撞骗,利用伪造公章、虚假证明骗取金融贷款等。而不法分子使用假证从事某些需要专门资质、资格的工作,还可能间接造成事故。

针对涉假章假证类犯罪,法官表示在全链条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对于犯罪链条可能关联的印刷、物流、信息网络等行业,还应助推主管部门加强监督管控,严格信息发布的审核,明确使用核验的要求,实现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行业主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涉假章假证类违法犯罪的日常巡查和预警监测,通过优化备案登记保管制度和防伪鉴别技术,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