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离“脱手脱眼”还有多远

一场变革,正在汽车行业悄然发生。

2024年的最后一天,《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此前一天,武汉市也通过了《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两者都明确了适用范围为按照国家标准具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这意味着,我国自动驾驶离“脱手脱眼”驾驶更近了一步。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等规定,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发展。工信部也联合多部门发布通知,确定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基于此,我国自动驾驶从场景应用、资本市场到政策支持,都“驶”出了加速度——

“萝卜快跑”在武汉街头开跑,辐射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超770万人口,北京在积极推进示范区3.0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大兴机场等新应用场景。

大量自动驾驶产业链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登陆美股,速腾聚创、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登陆港股市场,赛目科技拿下港交所入场券。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我国共有14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在各大交易所上市或推进上市流程。

各地政策也为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开绿灯”,包括深圳、苏州等50多个城市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

在资本和政策助推下,商业化落地才是让自动驾驶产业“踩下油门”的原动力。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为34.9%,2023年上半年提升至42.4%,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到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

当前,我国已进入自动驾驶汽车的产业加速发展期,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市场应用层面,我国自动驾驶仍处于“人车共驾”阶段。按照国家标准自动驾驶分L0到L5级别,对应6个等级。目前大多私家汽车搭载的是L2以下级别,属于辅助驾驶功能。各大城市测试车辆为L4级别,虽已具备预判大多数车况的能力,但处理复杂场景仍不如驾驶员,还需要足够的数据积累和算法训练,突破技术瓶颈。

当下,自动驾驶在很多领域还存在发展空白,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有研究报告指出,未来5年将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关键期,整车架构技术的提升,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完备,以及技术可靠性的提升都将成为全球竞争的重点。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竞争和产业竞争中取得领先,要在核心技术、法律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尽快完成顶层统筹布局,带动形成资源协同优势,保持发展势头。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形成研发合力,聚焦用户实际需求与体验,理性看待自动驾驶现状与未来,在行业热潮下走出一条冷静可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