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爬行”的动画女主,为何让这届年轻人狠狠共情?
从不想上学工作、渴望亲密关系、尝试融入集体、思考未来出路再到对人生意义的迷茫追问,这是人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场景与时刻。”
本季度的黑马动画 《孤独摇滚》 于近日迎来了完结。截至目前,本作的B站评分9.9,豆瓣评分9.2,bangumi评分8.4,日本niconico网站上每话好评率均在90%以上,被称为“神回”第8集的好评率更是高达98.1%,在欧美地区的AniTrendz排行榜上多次登上秋季人气动画的周榜第一,可谓是全球范围内的好评如潮。随着作品口碑的持续发酵,动画官推的粉丝数与讨论推文热度在播出期间不断上升,一度登顶日推趋势第一;以“团结band”名义发布的曲目在各流媒体平台的下载量均稳定在前,音乐专辑与动画BD (预售) 也在热卖中。
官推粉丝数变化趋势图,目前关注数已突破40万,超越了本季度的《水星的魔女》和上季度的《莉可丽丝》 在B站上搜索关键词,能看到从翻唱翻弹、乐器科普到各种误解向、恐怖向等层出不穷的二创视频,各大群聊留言板里也随处可见角色的表情包。
01:有点阴沉的“Kirara系”作品
《孤独摇滚》讲述了性格孤僻的主角后藤一里,被伊地知虹夏邀请进入缺少吉他手的“团结Band”,在和乐队成员的相处中努力克服障碍,与大家共同成长的故事。漫画原作连载于 芳文社 出版的四格漫画杂志 《Manga Time Kirara MAX》 ,动画由 CloverWorks 负责制作。
即使加入了乐队, 缺少和他人合作经历的一里,也很难发挥出原本的弹奏实力, 并被贝斯手山田凉起了个 “小孤独 ” (波奇酱) 的外号。日常生活的普通小事落到在波奇头上犹如一座座重山,她不敢与他人对视,连拒绝的请求都说不出来,和别人说话是需要勇气且消耗能量的困难事;
同为阴角 的声优 青山吉能 与波奇一拍即合,为角色注入灵魂。配音时,青山会想象 自己对着地板说话 ,以配出波奇没有与他人产生对话感的台词;波奇经常自言自语,情绪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青山也很好地演绎出了这种忽上忽下摇摇晃晃的感觉。
浜路晶 曾担心过:“害怕大家是否能接受波奇这样阴暗的角色”。遇事总想消极逃避的心态、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害怕失败的却步、强烈存在的自尊心与羞耻心……波奇的境遇对许多观众来说无疑是真实且沉重的。不过,这些压力被角色 表演、吐槽和自嘲的幽默表现形式所化解 ,并且随着故事的推进,波奇在加入乐队后 开始与他人产生联结,迈步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乐队其他三人的形象同样十分鲜明。 沉默寡言的贝斯手山田凉 最初被波奇误认为是同道中人,实际上她是 主动选择并享受独处 ,遵从内心真实想法、特立独行的类型。在收到自己不感兴趣的邀请时不惜说谎也要拒绝,谈到感兴趣的领域又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02:LiveHouse的青春聚会
《孤独摇滚》的诞生源于作者浜路晶 对摇滚音乐的热爱 ,作品中也有诸多的致敬元素:四位主角的姓氏来源于她小时候看 《钢之炼金术师》 时迷上的 “下北系”乐队ASIAN KUNG-FU GENERATION (亚洲功夫世代) ,动画除了第八集之外的标题均取自该乐队的歌名,漫画每一话的扉页图也是对自己喜爱乐队MV的捏他。
LiveHouse“STARRY”。 扩展到校外的舞台安排让故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透过主角四人的活动我们得以看到不同于传统演唱会舞台,在LiveHouse这个独特演出空间里的乐队活动。
受四格漫篇幅限制难以展开的演唱会片段,在动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制作Live场景时,会先 由真人演员扮演角色进行动作捕捉 拍摄,然后原画师再 参考3D的动作与镜头来完成作画 。这种做法在避免作画失误的同时,还可以灵活选取镜头、绘制出符合不同角色性格的演奏动作。除此之外,动画还添加了对设备器材、灯光变化与观众反应等场地环境的描写, 最终呈现出极具感染力的乐队演出 。
“团结Band”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时,突如其来的台风、屈指可数的现场人数、开幕冷场的MC等 堆积的负面信号让空气不断凝固,观众仿佛亲临现场感受乐队初次登场时的压抑与紧张 。演出开始后,没配合上的鼓点与吉他、喜多唱歌时急促不稳的气息、波奇低头的不安神情等细节都说明了表演正在走向失控。
03:夸张喜剧与写实日常并存
监督 斋藤圭一郎 认为,原作在日常喜剧与青春群像剧的角色刻画方面已经足够优秀,动画除了在四格漫之间追加原创情节之外,也花心思地想把搞笑与内心戏的部分做的更加有趣。的确,作品呈现出了 丰富的画面表现与演出手法,扎实细致的日常描写与天马行空“画风崩坏”的搞笑表达并存 。
在美少女人设越做越精细的大环境下,《孤独摇滚》的 角色设计显得简洁得多 ,这样的设计能够减轻原画师的作画负担,方便角色 更好地“动”起来 。
不同原画师的个性发挥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尤其是 夸张变形的角色形象与光怪陆离的心象描写给 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波奇为了写作青春风格的歌词代入自己是阳角的妄想场景,原画师 滨口明 画的绘柄虽与原设不一致,但奔放的轮廓线条变化确实更能达成喜剧的效果;
04:结语
《孤独摇滚》 一脚踩中 当下普遍存在的社恐、孤独、焦虑等 时代情绪 。笔者在观察网友评论时也发现,作品激发了不少观众强烈的共情与表达欲,有人分享着自己与波奇感同身受的孤独体验,有人则回忆起了过去和志同道合之人一起玩乐队的经历……
观众在观看故事时将自己的情感与欲望投射其中 ,与之共感的并非一定就是社恐或乐队人。不必完全代入波奇,只是感知到与自己相似的部分,从不想上学工作、渴望亲密关系、尝试融入集体、思考未来出路再到对人生意义的迷茫追问,这是人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场景与时刻,这种情绪共鸣是作品能收获广泛受众的重要原因。
对于如何走出孤独,作品提供的是一个传统的万能解法,动画的出色改编也让这个回答更具说服力—— 团结Band的乐队活动给予角色寻求意义的空间,是连接着四人梦想的纽带 :凉想不受拘束地创作属于乐队自己的音乐,喜多很向往和大家同甘共苦地做某事,虹夏想让姐姐为自己打造的STARRY变得出名。
波奇最初只是想变得受欢迎,苦练一手好技术的她却因社恐的性格无法更进一步,于是只能幻想成为与当下的自己截然相反的派对咖与大明星。但团结Band的大家却 接纳了现在的自己,让波奇找到了诉说真实自我的表达途径,在接受同伴帮助的同时,自己也在切实地支撑着其他人的梦想 。凉告诉她“舍弃了个性与死无异”即使写阴暗的歌词也没关系,喜多拼命练习提升实力想要“站在身边支持波奇”,虹夏说“是波奇让自己的梦想变得可能”。
日常搞笑之余,也不乏对羁绊、成长与梦想的书写,这些王道要素对热血作品有些老套,但对萌系动画来说又点缀得刚刚好。
参考资料:
[1] 【インタビュー】『ぼっち・ざ・ろっく!』はまじあき「きららの女子高生だって、学校以外に居場所があっていい」https://media.comicspace.jp/archives/9592
[2] 有点害怕波奇的“阴角”是否能被接受——《孤独摇滚!》原作者 はまじあき访谈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781675
[3] 线条的力量——角色设计·总作画监督 けろりら 访谈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767168 [4] 《孤独摇滚! 》监督 斋藤圭一郎访谈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172399 [5] 《孤独摇滚!》制片人 梅原翔太访谈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18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