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大学教育需要守住象牙塔

近日,学者颜宁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公众热议。她的问题是,假设10年后,你已功成名就,资源充沛,那么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这件事情让我回想起自己2001年参加博士面试时的场景。当时主考老师问我:“你以前主要做教育调查,怎么想到考教育史专业的博士?”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未做准备,只能如实相告:“以前的教育调查仅仅是对教育现实一个截面的了解,而学教育史是想把教育纵向贯通。”不料这一回答后几位主考老师都说没问题了,让我在两分钟内结束了别人可能用十分钟才完成的面试。

其实,颜宁之问并非难题,所作之答也不需要是与否的评判。就如同“假如你有一百万元,最想用它干什么”的问题一样,有过真实自主生活体验的人可能都能说出很多想法。同样,有过真实科学探索体验的人,并不需要多少创新思维或丰富想象,就能对这个问题给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与回答。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自主探索可能有所欠缺。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空间、内容都存在不足的情况,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体验。那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自然只能说一时半会还没想好,或只能泛泛地说一些兴趣,或干脆一脸茫然。当然,在博士生推免面试的情境下,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回答与自己是否能被录取直接相关,不敢回答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担心万一自己的答案不符合主考官的心意而被淘汰,这也无可厚非。

颜宁之问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无论持什么观点,都有讨论、思考的价值。但是也许更有意义的是超越这个问题本身,做一些建设性的思考,思考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追求什么,应该为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努力。

目前,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也许存在着过于重视分数和绩点而忽视对科学研究的激情与使命的培养,信念一次又一次地被骨感的现实消磨掉棱角的问题。重考分使学生年级越高越怕错、胆子越来越小、冒险精神越少。在物质条件快速发展、社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现实中的阻碍过多,有时候人们谈起学术理想瞻前顾后,不能够理直气壮。简单来说,可以归结为学生缺少自主,教育缺少超越。过于看重标准答案,过于看重书本知识,被当下捆绑,被功利纠缠,使得很多人从小就难以感知或接受超越论。超越对于教育品质的提升和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需要适量的超越来减轻压力,实现改进。

大学教育依然需要守住象牙塔,保留理想与情怀。教育本是社会中相对具有系统性、独立性、超越性的工作,然而却时常被社会分工、权力结构、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分割成相互割裂的部分,各部分局限于形而下的工作、任务、项目、考核,于是知识零碎化,很多教育只能满足于一技之长、追逐提分升学,而遗忘了教育是要教人做人,遗忘了教育应助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真实的教育要超越各种分割,要看得更远、更全、更深,充分发挥完整的教育功能。首先要减少对个体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的挤压,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内容主题,让学生培养自主能力。比起快速灌输标准式的思维,这种方式知识获取上可能较慢,也迎合不了功利的目的,但却是对“天性”更好的保护。

教育的本质具有超越性。需要超越才能深刻、完整地诠释和实施教育;人的认识只有从客观性进入主观性的超越,才能实现认知的跨越,进而引发对自身生活彻底、纯粹的思考。超越对于教育的价值还在于它可以唤醒师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独立和创新意识的人。

埋头苦干曾是中国含有褒义的成语,但是“埋头”的时间久了就看不清前景,需要抬起头站起身子,超越物质主义、世俗传统、俗语浅说等各种羁绊。当更多的人学会超越,教育就能从现实走向更好、更远的未来。(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热门相关:庶子风流   盛唐小园丁   艳遇传说   花开春暖   懒散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