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组件溢价空间显著 新技术涌现有望推动光伏行业盈利修复

本报记者 殷高峰

近期,随着BC组件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其展现出来的溢价空间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

在华能集团近日公布的2024年光伏组件(第二批)框架协议采购招标中标结果中,采购容量为1GW的BC组件中,中标人有隆基绿能和华耀光电,投标单价分别为0.82元/W、0.776元/W,相比于TOPCon中标均价的0.708元/W,溢价明显。而隆基绿能0.82元/W的中标价也是此次中标企业中价格最高的企业。

“自从今年下半年BC组件进入大型电站的集采后,相比其他技术路线的组件,其每瓦有0.1元左右的溢价,优势明显。”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光伏行业的迭代加速,具有新技术属性的先进产能的规模进一步提升,叠加落后产能出清和政策推动,光伏产业链的盈利有望逐渐恢复。

BC组件溢价明显

据悉,鉴于光伏组件持续的价格“内卷”,大型能源集团在招采中逐渐由低价主导转向先进技术主导。今年8月份,大型能源集团集采首次单独设置BC组件标段。

从近期开标价格来看,BC组件报价整体高于TOPCon组件。例如,粤水电4GW光伏组件招标项目和华能集团2024年光伏组件(第二批)框架协议采购项目中,BC组件投标均价均明显高于TOPCon组件。

据中信建投研报数据,BC组件相比TOPCon组件溢价在0.07元/W至0.18元/W之间。

据悉,随着TOPCon产能的快速扩产,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溢价能力持续下降,部分企业甚至面临投产即亏损的情况,一些企业选择停产或下调开工率。据市场研究机构infoLink统计,国内光伏电池企业平均开工率已从今年4月份的69%下降至10月份的54%。龙头企业凭借性能与规模优势,10月份开工率约60%,而二三线企业开工率已不足44%。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二三线厂商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导致研发投入降低,而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推动产品迭代,从而实现降本提效,提升盈利能力。”屈放说。

爱旭股份近日表示,在产品溢价方面,公司的BC产品在海外市场溢价可达15%到40%,国内市场也有10%以上的溢价。公司预计明年BC组件出货量将超过20GW,且有计划外销BC电池。同时,公司也在探讨在合理规则下的合作方式。

BC组件是隆基绿能近年寻求差异化竞争的主打产品。在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总计51.23GW的组件出货量中,BC组件销量为13.77GW,占比达到近27%。

新技术推动行业复苏

“不仅仅是组件端,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技术领先的企业有望率先穿越周期,收获技术红利。”屈放表示,比如硅料环节,各地取消优惠电价背景下,颗粒硅的经济效益显著,成本优势明显。

“得益于产能爬坡以及生产工艺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公司各颗粒硅生产基地正持续刷新成本数据。”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4年第三季度,颗粒硅平均现金成本已低至33.18元/公斤,大幅领先于行业。

“趋势上看,大面积技改为未来成本大幅优化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年内实现现金成本30元/公斤以下的目标胜券在握。”上述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项目单模块产能从2万吨级迈入6万吨级,公司将持续刷新多晶硅成本纪录。

事实上,通过先进技术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目前政策端的主要发力方向之一。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11月15日,工信部出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显示,相比2021版,对现有项目与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在工艺技术及能耗等方面提高了准入标准。

“展望未来,国内光伏企业在颗粒硅、电池新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有望进一步打开光伏产品的溢价空间,推动光伏行业盈利恢复。”屈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