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求新求变破解人参产业发展困局
在吉林,谈起人参,常常会令人有喜忧参半的心情。喜的是:人参作为公认的“百草之王”,是吉林之宝,素有“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的说法,让吉林成为“林海参乡”;忧的是:外界对吉林人参的认识较为模糊,人参的品牌认可度不高,一棵人参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万元的都有,有着吉林人参被卖成“萝卜价”的说法。
如今,这种困局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2024年以来,吉林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创新举措,把人参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体制机制、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求新求变,努力破解“萝卜价”困局,擦亮“长白山人参”的金字招牌。
一棵棵人参的背后,浓缩的是东北振兴的大文章。
“百草之王”正在跳出困局
隆冬的长白山白雪皑皑。虽已进入“猫冬”时节,但在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人参交易市场里,仍是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人参集散地,摊位前一棵棵人参或被装裱进盒,或被裹上苔藓,园参、林下参、西洋参等参种依据不同年份明码标价,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汇聚于此洽谈、采购。
长白山林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这里是我国人参的原产地及核心产区,具有450多年的人参人工栽培历史和1500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史。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吉林东部,鲜参年交易量占全国8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85%以上,被誉为“人参之乡”。
作为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的人参,在“药”“食”等方面的价值备受世人称颂。但多年以来,人参却在其主产区陷入了“萝卜价”的困局。
过去参农各家各户自产自销,有的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种植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以前种植方法粗放,产量和品质不高,不仅价格低,而且不好卖。”吉林省敦化市参农杨卫红说。
因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一些低质人参以次充好扰乱市场,参农们辛苦多年栽培的人参难以实现优质优价。而吉林人参产业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多龙治水”难成合力。长期以来,吉林人参产业在种源、种植、加工、营销、监管等全产业链各环节支撑能力不足,人参市场价格并未体现其独有的价值,尤其是高品质林下参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如何破解人参卖成“萝卜价”,把人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成为横在农业大省吉林面前必须跨越的鸿沟。
今年7月以来,吉林省委新一届班子聚焦人参产业链条,多次深入通化、白山、延边等人参主产区调研。吉林省委书记黄强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人参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将人参产业打造成为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示范产业。
10月,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建立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专项,高位统筹人参产业发展。几个月时间,吉林省从编制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到健全人参市场诚信体系、规范化种植体系、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品牌营销体系,政策保障和机制创新举措持续落地,破解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堵点难点。
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负责人、吉林省科协党组书记陈耀辉说,吉林正举全省之力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利用5年时间,人参全产业链规模达到千亿级水平。
“人参之乡”迎来全新变革
变则通,通则达。今年以来,吉林立足“林海参乡”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破题,在管理机制、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谋变革,人参产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变革治理体系,从“多龙治水”到专班推进。为统筹推进人参产业发展工作,吉林省针对人参产业实施体制机制专项改革,打通抓人参工作的机制堵点。
2024年9月,由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商务厅等十余个吉林省直部门精干力量组成的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成立,聚焦研究规划、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重点任务形成5个工作组。与此同时,位于吉林人参主产区的白山、通化、延边、吉林市共三市一州的24个县区同步组建人参专班,省会长春也成立专班助力产业发展。“变过去‘多龙治水’、各自为战为一体化管理,强化统筹协调、有机衔接、一体推进。”陈耀辉说。
整治市场乱象,让问题人参无处遁形。在2024年8月举办的长春农博会上,不少人参产品有了“身份证”。消费者仅需扫码,就能了解等级、产地、鉴定单位等野山参产品“一参一码”追溯信息。“不同等级的野山参有相应的指导价格,做到货真价实。”一家企业负责人冯海洋说。
过去,以低龄参冒充高龄参、拼接人参等市场乱象频现,影响人参市场秩序和信誉度。今年以来,吉林下大力气整顿人参市场,打击伪劣产品,综合运用监督抽检、信用惩戒等手段严惩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同时,吉林开展全省人参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对原料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抚松万良人参市场等三大人参市场人参产品进行抽检,从源头上保障入市人参质量。抚松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祝广亮说,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
依托科技赋能,全面提升人参品质。我国非林地人参育种起步较晚。抚松县参农孙小平说,过去多以种植林下品种、农家品种为主,这些品种在规模化种植过程中长势和品质并不理想。专家介绍,传统育种手段培育一个人参新品种可能需要30年。
现代科技正加速品种选育进程。在吉林农业大学的人参育种实验室里,上千株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培养出的人参植株正在培养箱中加速生长。“通过现代技术综合应用,选育周期缩短至3到5年。”该校中药材学院院长王英平说。
不仅在育种端,科技正渗透人参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在通化县金斗乡袁家沟村,参农袁红颖的1000亩林下参基地新安装了45个电子围栏。只要有人形物体靠近,围栏就发出警报并将实时信息传送至手机端。“减少巡山的人力投入,降低种植成本。”袁红颖说。
延伸产业链条,3000多种产品竞放市场。“经过多年开发,人参有效成分经过加工后可以应用到更多领域,企业已研发600多种人参产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益胜说。
在该公司产品展示区,人参饮片、饮料、化妆品等产品琳琅满目。公司将人参花、果、叶、茎、根中的不同有效成分研制成不同功效的护肤品,实现了人参的全株开发利用。
目前,吉林省出台政策支持人参全植株全参龄进入食品、保健食品原料目录,通过人参加工工艺优化与升级,为人参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点。
在通化、白山等人参主产区,万良人参特色产业小镇工业园、中国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项目兴建运营。通过精深加工,吉林省已开发出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5大类3000多种产品,持续提高人参产业效益。
打造消费场景,让人参走进千家万户百姓生活。在长春市一家大型商超的“抚松有机鲜人参”专柜前,讲解人员正介绍有机鲜人参食用方法,吸引不少市民选购。绿色有机人参进商超,是吉林推动人参上餐桌进景区,拓宽人参销售渠道的一个缩影。
在12月刚刚举办的2024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上,展品不仅有人参茯苓乌鸡汤、人参玉竹甲鱼汤、人参桃仁乳鸽汤等人参药膳,还有人参锅包肉、人参炖牛排、人参江米鸡等人参美食,让人大饱口福,展位前人潮涌动。
目前,吉林多地酒店、餐馆已推出众多人参菜肴,挖掘人参的丰富营养价值,满足消费者多元人参消费体验。
今年以来,“吉林人参”在福建、广东等多地开展推介活动,在共建野山参体验馆、吉林长白山野山参连锁专柜专售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千亿产业打开未来空间
一棵人参的背后,是一篇东北振兴大文章。目前,吉林把人参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麦朝说,吉林省瞄准“人参产业千亿级目标”,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人参产业附加值,提升人参国际竞争力,迎接人参产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千亿产值空间之下,未来产业培育仍有难关须迈过,吉林将持续为产业注入发展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攻关,挖掘人参市场潜力。一些抗衰老、抗肿瘤、安神等药品需要从人参中提取相关皂苷原料。王英平说,人参中不同皂苷具有不同功效,相关皂苷含量更高的专用品种更有利于市场化开发应用。“未来与制药企业合作,在人参品种选育、皂苷提取等价值开发方面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王英平说。
今年10月,吉林省人参领域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路演对接活动发布了人参种植技术、人参加工检测、人参医药成果等5个方向67项科技成果,推动人参领域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陈耀辉说,未来吉林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育人参龙头企业,鼓励更多人参领域专利技术和独特工艺推向市场,推动人参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融入新模式,拓展新空间。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经营模式让市场对人参的认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吉林省将借助文旅产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契机,谋划拓展人参产业发展新空间。
位于通化市的吉林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以野山参为特色加速开发风景旅游区,游客既能在野山参博物馆了解人参文化,又能在“参把头”的带领下体验“放山”采参文化习俗。从三产深度融合,到“互联网+新零售”,再到文旅跨界融合,未来吉林将持续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人参产业注入新活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叫响“长白山人参”,提升国际竞争力。多年来,吉林人参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不足,而韩国、日本等国家多年来在人参产业战略规划、产业链开拓等方面系统布局,“正官庄”等一批品牌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麦朝说,未来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影响力,将是“人参之乡”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今年10月,“长白山人参”正式入选新华社品牌工程项目。新华社将与“长白山人参”品牌在创意策划、媒体传播、信息智库、重大活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持续赋能“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不久前,在“长白山人参”2024企业家博鳌论坛专场推介会上,国内外众多企业开展对接,这场推介会正成为推动长白山人参等中药材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