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汉寿县福寿螺事件,是监管失察还是政策观畸形
6月上旬,澎湃新闻赴常德市汉寿县暗访调查发现,从野外捕捞的福寿螺价格极为低廉,与田螺、环棱螺价格相差数倍,多被去壳加工“伪装”成田螺肉,流入市场,经剥壳筛选成串或熟制等工艺后,让人难以分辨。
福寿螺事件警示了什么?
福寿螺之害,天下共知。然而,福寿螺在常德当地能成为一个行业,规模浩大、经营活跃,这绝非一天做到的。
追查产业链的形成,正是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这个事件不仅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一个监管失灵的警示。
监管机构在面对福寿螺产业链的形成无所作为,对日常的经营缺乏监管,放任自流,暴露了监管意识的贫弱与监管体系的脆弱性。
然而,监管为何会失灵?
当然,要罗列原因,会有一长串,包括但不限于监管资源分配不均、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非法产业链得以滋生和蔓延,严重威胁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然而,这是最深层的原因吗?
追求GDP增长的冲动?
在很多地区,GDP的增长往往被视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这种以GDP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监管上的放松,以吸引外来投资和保护地方企业,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长远利益。
福寿螺事件中,很难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
当一个非法的产业得以成长起来,监管机构如果推之于未曾发现,这是很难成立的,其背后必然有着其他考量。
这个考量,有时是某一职能部门,也有可能是地方政府达成的共识,故而视而不见。
不过,经济固然需要增长,但短视的发展策略最终会损害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从根本上损害人民的福祉。
公众健康如何守护?
食品安全重逾泰山,关乎国民健康,涉及社会稳定。福寿螺事件凸显了食品安全风险仍在每个人唇齿之间。
眼前经济下滑,政府部门强调经济复苏的人间烟火气,但烟火是有健康含量的烟火,而不是烟火当中病毒肆虐。这就凸显了监管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不仅源于食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更源于监管机构的不作为。
如果在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程度,再以主管部门的道歉来收场。一切水过无痕,那由此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造成的具体健康损失,谁来买单?
排除食品安全以外的因素干扰,真正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是维护公众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福寿螺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其快速繁殖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如果福寿螺产生了具体的经济效益,那福寿螺就不会从这块土地上绝迹。这一点,可以参考当前屡禁不绝的罂粟。
当一块土地上罪恶能带来收益,则罪恶是不会断绝的。而以此实现GDP增长,无异于职能部门吸毒。
汉寿地处洞庭湖区域,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是求一县之安,而是对整个长江流域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要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迫切需要审慎地对待外来物种的入侵。
监管机构在处理福寿螺事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限制福寿螺的扩散,保护本土生态系统的平衡,追求汉寿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饮鸩止渴,放任福寿螺产业链的发展。
将福寿螺食品化,绝非保护环境的手段,只是公众健康的死亡游戏。
汉寿将向何处去?
我们看到,汉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迅速作出了回应,《关于依法查处两家企业使用福寿螺冒充田螺肉销售问题的情况通报》表示:汉寿县将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吸取教训、举一反三,立即在全县开展涉福寿螺违法销售专项行动,全面查隐患、补漏洞,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从业者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这种处理方式,当然是中规中矩,但疑点却依然存在。汉寿的福寿螺并非一天长大,其产业链也非从天而降,如果不能厘清背后的成长机制,采取对应策略,则福寿螺容易从水表转入水底。
对汉寿而言,要加强跨部门协作,调动农业、市场监管、卫生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地方政府要从GDP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向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型。
从上位法的角度来看,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确保法律的威慑力。
对公众而言,仍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不过,最好的治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只有当采集福寿螺的收益低于正常的劳动收益时,福寿螺的产业链才会分崩离析。
对福寿螺的治理,要建立长效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包括监管体系、应急响应、信息公开等,确保监管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福寿螺事件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问题,它反映一地经济发展现状,涉及监管部门履职、地方经济发展模式、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洞庭浩荡,汉寿无疆。唯有走出短期的政绩冲动,才能谋划长远的发展路径。
来源:桔红潇湘
热门相关:来自地狱的男人 傲世武皇 与你相恋的小时光 呆萌配腹黑:倒追男神1000次 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