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雪剂之辩,其实是城市精细化治理之辩
劳利
《北京市扫雪铲冰作业工作方案(试点)》日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拟在扫雪铲冰过程中开展少用不用融雪剂作业试点”的要求,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北京地区冬季时有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并且呈现准确预测预报难度大、降雪时空分布不均、温差变幅大等特点。主要道路易出现路面结冰、积雪等影响通行的险情,对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日常出行造成不利影响。冬季扫雪铲冰是事关群众安全出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事。从2002年开始,北京通过撒布融雪剂的方式助力扫雪铲冰工作,在保障出行安全畅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尽管融雪剂可以降低冰雪的凝固点,使冰雪在较低温度下更易融化,有助于防止大城市雪后因汽车保有量大,人流出行频密造成的“地穿甲”现象。但由于氯盐融雪剂产品中含有化学成分,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变差,进而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融雪剂长期渗入路面会导致混凝土保护层脱落、钢筋腐蚀,降低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在这一背景下,北京提出少用不用融雪剂作业试点,就是探索在确保雪天交通安全通畅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融雪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样做既能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低碳、绿色、环保,也能在组织专业作业队伍扫雪铲冰的同时,更好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社会氛围,培养首都城市文明新风尚,可谓一举多得。
综观网上对试点方案的讨论我们发现,大家对少用不用融雪剂的看法不尽一致。这样一些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是大力支持,认为“大量使用融雪剂已成雪后城市的一大灾害”;二是坚决反对,觉得“环卫力量跟不上,再不用融雪剂,必会造成交通瘫痪”;三是表示存疑,提出“使用融雪剂没有问题,关键是产品质量和无节制使用惹的祸”。各方观点你来我往,大家热议方案的初衷,不仅是对雪后出行顺畅的期盼,更是对一座超大型城市应对自然界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的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说,融雪剂之辩,其实是城市治理之辩、民生实事之辩。近年来,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韧性城市,持续提升在面临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凭借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能力,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应对强降雪为例,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预警、应急、处置、动员的全链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环卫专业队伍第一时间出动,到党政机关、社会单位“自扫门前雪”,再到公园广场上积雪留作赏雪观景,北京在发挥专业力量作用与动员社会参与之间,在快速打通道路与留住如画雪景之间,日益走出一条迎雪、扫雪、赏雪共进的韧性城市发展之路。
融雪剂之辩折射的是公众对大城精治的新期待。如今,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也越来越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公众关注、期待的其实是少用不用融雪剂后,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机械化除雪的频次够不够,人行步道采取人工或小型机械设备作业的效果好不好,在学校、医院、地下通道、地铁站、过街天桥、公交候车亭等人员密集地区撒布的低氯低钠融雪剂质量高不高,动员全社会力量扫雪铲冰的举措实不实。而这一切,无不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大城之治,千头万绪。我们为政府问计于民的求实态度点赞的同时,也为公众踊跃参与讨论城市治理新举措的积极性叫好,更对这座城市韧性水平的不断提升充满期待。责任编辑:赵桂金(EK003)